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9)
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进行改革,1988年2月,华新和红旗两厂组建“华新水泥厂(集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1986年,湖北省政府在“六五”计划中提出全省组建“十大”企业集团, 华新水泥集团被列入其中。在黄石市政府主导下,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调研和磋商,华新水泥厂与湖北省红旗水泥厂于1988年2月共同向市政府呈送同意联合 组建企业集团的请示。同月,市政府批准两厂联合成立“华新水泥厂(集团)”。红旗厂原系华新在“大跃进”期间开办的立窑小厂,后发展成为年产20万吨的中 型水泥厂,1984年由湖北省下放到黄石市管理。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1993年11月28日,华新成功实施股份制改革,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成立,时隔四十年后,华新再次续写股份公司的历史。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老企业的华新,在新形势下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企业承担了大量的不应有的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企业包袱沉重、后劲不 足,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筹资困难;生产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技改任务极其繁重;在旧有企业组织结构下,经营机制难以转换,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华 新要发展,唯一的出路只有深化企业改革。在这一历史背景条件,同时得益于华新在中国水泥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以及企业自身在管理各方面的基础优势,在 国家经贸委会和湖北省及黄石市体改委的支持下,华新于1992年3月被湖北省政府列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试点企业。同年11月16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 司筹备委员会”成立,12月14日,湖北省建材总公司同意华新改组为“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12月15日,湖北省体改委发文同意华新进行股份制改组。
华新于1992年底先后聘请湖北证券公司、美林证券公司、万国证券公司、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布郎·伍德律师事务所、中国法律事务中心、香港 容永道会计事务所、中信会计事务所、中华会计事务所等机构帮助工作。这些机构先后于1993年1季度进厂开展相关业务,华新也调集本厂专业人员全力配合。 3月20日,完成资产评估,并报经湖北省国有资产管理局确认;同月25日,完成会计调帐、财务审查和经营预测报告;4月20日,通过股票发行与交易的法律 论证;5-6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3年4月22日发布)、《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1993年5月15日发布) 要求,出具12份上市所需文件。
1993年,华新水泥厂实行了股份制改组,企业一分为四:水泥主体组成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生活后勤部门组建为华新生活服务公司;学校与医院 等部门组建为华新公共事业公司;同时将石棉制品分厂分立出来改组为华新水泥纤维制品厂。1993年9月22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华新公开发行股 票的申请。11月3日,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在《中国证券报》、《湖北日报》、《黄石日报》登载《招股说明书》,宣布发行人民币普通股6772.76万 股,其中,法人股2772.76万股,个人股4000万股(含华新职工股400万股);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9.06%。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3.8 元。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46亿元人民币。1993年11月28日,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在黄石市宣告正式成立,并召开首次股东大会。股东大会通过了 公司章程,选举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傅本一当选董事长,程忠信当选监事会主席。董事会决定傅本一兼任公司总经理。A股股票于1994年1月3日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上市。这是时隔四十年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华新再次续写股份公司的历史。
在A股上市后,华新旋又投入B股上市申请工作。1994年9月23日,上海市证券管理办公室同意华新水泥股份公司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B 股)8700万股,每股面值1元。1994年12月9日,华新水泥股份公司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华新成为中国水泥行业首家A、B股同时上市的水泥公 司。华新B股上市,不但为华新从境外筹资2.1亿元人民币,而且为国际战略投资者投资华新提供了通道。
1996年,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华新水泥集团公司”更名为“华新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按母子公司体制规范运作管理。
公司上市后,为理顺企业及资产的管理关系,经黄石市政府批准,1994年6月“华新水泥厂(集团)”重组为“华新水泥集团公司”。重组后的集团 公司为独立法人的国有企业,经黄石市政府授权管理国有资产。集团公司既是“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上市公司)国有股的股东代表,又辖管红旗水泥厂、纤维 水泥制品厂(原华新石棉制品车间)、陶瓷公司、卫生材料公司(陶瓷、卫生材料两公司系由市政府划转集团管理的国有企业,其前身分别是黄石市瓷器厂和卫生材 料总厂)、水运公司、物资公司、生活服务公司等七家全资子公司(厂)。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集团核心企业)的领导班子合一,董事长均由傅本一担任,经理层 高级管理人员多在两方面兼职,且分管业务相同。1996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全国1000家重点国有企业中选择300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华新水泥集团公司”作为试点单位,经黄石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华新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按母子公司体制规范辖属全资、控股或参股公司或分支机 构的管理。在此期间,为配合华新 “4号窑”投产后的需要,集团公司在1995年取消了红旗水泥厂法人资格,决定立窑停产,将其改为采用四号窑熟料产销水泥的分支机构。在企业联合七年后, 华新与红旗厂的生产要素才得以整合。
1999年3月,针对国内资本市场融资难的实际,华新大胆面向全球,引入战略投资者。采取定向募集方式向瑞士豪西蒙(Holcim)公司发行7700万B股,豪西蒙公司和华新结成战略伙伴。
1998年6月,著名跨国水泥制造商——瑞士Holderbank公司与华新水泥股份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同意认购华新B股。1999年1月公 司实行7700万股B股战略性配售,由瑞士HOLCIM B. V(原Holderbank)公司认购,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双方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至此,华新公司总股本增加为32840万股(包括A股配股和增 发),其中,国有股占27.9%;华新集团公司法人股占3.7%;豪西蒙公司占23.4%。豪西蒙公司作为华新水泥股份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在公司董事会9 名董事中占有3名董事席位。由于豪西蒙公司加盟,华新水泥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更趋科学、合理,发展视野扩宽,资本运营能力大为增强。
1994年 12月,华新建成2000t/d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999年3月,再建5000 t/d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成功,年水泥生产能力登上350万吨的台阶。
在1978年后的十余年中,华新未能扩大生产能力,但设备、设施老化的问题却逐渐显露。1990年全厂固定资产1.41亿元原值中净值只占 45.6%。1949年投产的美国设备运转已历五十年,其资产折旧已尽,生产能力发挥近乎极致,能源消耗指标不再先进,维修工时逐年增加,环境污染治理难 度加大。华新在全国水泥行业中的地位逐渐后移。面对全国水泥工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广大职工忧心前景,议论纷纷;厂领导班子寝食难安,压力重重。
20世纪80年代,华新厂领导人及工作专班一直在为4号窑项目列入国家建设计划而奔波。本应于1980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六五”计划,由于 1979-1981年三年调整,迟至1982年春才提上国务院工作日程。华新被通知报送应急项目,项目正式提出上报。后接受国家建材局建议,将湿法工艺的 “华新窑”改为新型干法工艺。由于厂区无法安置,故决定将4号窑生料制备和烧成系统布置在离厂5公里的黄荆山石灰石矿山采空区之内。次年,南京水泥工业设 计院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不断努力,1986年8月19日,国家计委批准了4号窑扩建项目建议书,1988年3月又批准了设计任务书;1989年 1月,湖北省计委批准初步设计,1991年11月,批准初步设计复查;1992年5月,国家计委批准新开工项目计划;1992年9月,国家建材局正式批复 开工报告。至此, 4号窑从立项到国家计委的开工计划的批复,耗时达十年之久。
1992年10月17日, 2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开工。1994年12月31日,该项目建成,一次点火成功投产。华新由此实现了湿法工艺向先进的干法工艺历史性的重大转 变。4号窑,是湖北省“八五”重点建设工程,华新首次自主开发了计算机软件,承接了部分主机设备安装,为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4号窑投产后,在市场低迷,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公司决策层审时度势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统一了华新人必须发展、只有发展才有出路的意志,毅然决策 再建一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号窑。1997年10月31日生产线正式开工建设,于1999年3月23日投产。5号窑工程在时任副总经理李叶青领导下,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行设计制造了70多米长的窑胴体,质量优于外国产品,由此开始逐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设计制造大型水泥装备的能力。华新的技术装备 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跨入了国内先进行列。5号窑点火投产,创造了国内同行业中工期最短、投资最省、技术装备最先进、实际生产能力最佳等多项之最,被国家 建材局领导誉为国家建材行业的样板工程。5号窑使华新步入全国单厂产量第一名的行列。1999年创造了全国日产量最高纪录。5号窑的投产进一步地提高了公 司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年水泥生产能力登上350万吨的台阶。
1996年3月,华新和新加坡RDC国际私人有限公司、南通港务局等中外共五方合组华新南通水泥有限公司,开始向外拓展。
在加快公司本部发展的同时,华新积极向外拓展发展空间。1996年3月8日由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新加坡RDC国际私人有限公司、中国南山开 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南通公司、南通港务局五方股东合资共同设立了华新南通水泥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傅本一。总投资人民币2亿 元,产能为70万吨/年高标号水泥。1998年11月26日正式投产。
1997年11月,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机修车间改组为机械工程分公司,十年发展,一举成为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建材机械设备制造商。
华新机械工程分公司对其放权经营,机械公司由此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其后十年中,机械公司抓住了华新大发展的机遇,将多年 现场检修水泥设备的经验巧妙运用于大型水泥主机设备的制造,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成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技术求发展,以严格管理为基础, 十年来,为公司设计、开发、研制、拥有华新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滑履磨系列、选粉机系列、斗式提升机系列等设备以及革新发明几十项,逐步形成了立足华新,面向 社会,可以为国内各大中型水泥生产厂家提供一流的水泥机械加工制造服务的制造型公司。
十年来,机械公司先后为华新日产2000t/d,3200t/d,5000t/d,6000t/d等水泥生产线提供了回转窑、水泥磨等主机设备,高效转筒式选粉机、胶带输送机、HXTD高效斗式提升机等辅机设备及备件。为华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6年12月7日,根据华新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能力,决定在机械工程分公司的基础上成立华新水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 拥有大型的金加工机械设备、焊接设备和超声波探伤等检测设备170余台套,固定资产约3194万元,现已发展为华新旗下集水泥机电设备制造、安装维修于一 体的现代专业化企业,一举成为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建材机械设备制造商。
1999年2月23日,华新成立散装水泥储运分公司,开展散货物流业务和对外经营。
华新散装水泥储运分公司其前身为华新销售公司水泥散装业务部。储运分公司现固定资产8185万元,总库容为22800吨。储运分公司主要负责华 新散货物流业务。对外经营水泥、矿粉、粉煤灰等粉体物流。成立至2006年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上及汉渝连接中西部地区,下达宁沪辐射长三角地区,服务 能力日强,散装水泥量累计达1236.57万吨。
1999年 10月,设立武汉武钢华新水泥有限公司,先后于2002年7月和2004年10月分两期建成年产120万吨矿渣水泥粉磨站。
武汉市既是公司核心市场,又是公司水泥混合材主要来源地。公司为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寻求与武钢公司合作,力图最大限度地利用武钢公司的水渣资 源。1999年 10月,华新与武钢各出资50%成立武汉武钢华新水泥有限公司。后又利用先进的矿渣超细粉磨技术,分两期建成年产120万吨矿渣水泥粉磨站。此举实现了华 新与武钢两强联合,降低了华新水泥进入武汉市场的物流成本,提高了华新市场竞争力,对于稳固武汉水泥市场和提高华新的水渣资源保障能力意义重大。
华新在1979—1999年的20年间,不断进行企业深化改革,实现了企业股份制改造,在时隔四十年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华新再次续 写股份公司的历史,成为上市公司;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实现了湿法生产向先进的干法生产转变的工艺革命;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在全国建材行业第一家通过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荣获了国家、省、市许多荣誉。199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委、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 业”称号。1992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集体五一劳动奖状”。1993、1994年列为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